您当前所在的位置:1 > 公司动态 > 仁王护国咒

公司动态

仁王护国咒

2013-02-07

仁王护国咒

 

 

  仁王护国咒

  摘自《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

  尔时金刚手菩萨摩诃萨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却住一面而白佛言。世尊我等本愿承佛神力。十方世界一切国土若有此经受持读诵解说之处。我当各与如是眷属。于一念顷即至其所。守护正法建立正法。令其国界无诸灾难。刀兵疾疫一切皆除。世尊我有陀罗尼能加持拥护。是一切佛本所修行速疾之门。若人得闻一经于耳。所有罪障悉皆消灭。况复诵习而令通利。以法威力当令国界永无众难。即于佛前异口同音说陀罗尼曰。

  娜谟啰怛娜(二合)怛啰(二合)夜野(一)娜莫(引)阿哩夜(二合)吠(无盖反)[口*路]者娜(引)野(二)怛他(引)[薩/女]多(引)夜啰诃(二合)谛(三)三藐二没驮(引)野(四)娜莫阿(引)哩野(二合五)三满多跋捺啰(二合引)野(六)冒地萨怛嚩(二合引)野(七)摩诃萨怛嚩(二合引)野(八)摩贺迦(引)噜抳迦(引)野(九)怛儞野(二合)他(引十)枳穰(二合)娜钵啰(二合)儞(引)闭(十一)恶乞叉(二合)野句势(十二)钵啰(二合)底婆(引)娜嚩底(十三)萨嚩没驮(引)嚩路枳谛(十四)瑜誐跛哩儞涩跛(二合)宁(十五)俨避(引)啰努啰嚩誐(引)系(十六)底哩野(三合)特嚩(二合十七)跛哩儞涩跛(二合)宁(十八)冒地质多散惹娜儞(十九)萨嚩(引)毗晒迦毗(引)色讫谛(二合二十)达磨娑(引)誐啰三步谛(二十一)阿慕伽室啰(二合)嚩儜(二十二)摩贺三满多跋奈啰(二合)步弥(二十三)涅(奴逸反)哩野(二合)谛(二十四)尾野(二合)羯啰(二合)拏(二十五)跛哩钵啰(二合)跛儞(二十六)萨嚩悉驮(二十七)娜么塞讫哩(三合)谛(二十八)萨嚩冒地萨怛嚩(二合二十九)散惹娜儞(三十)婆誐嚩底(丁以反上同三十一)没驮(引)么谛(三十二)阿啰儞迦啰奶(三十三)阿啰拏迦啰奶(三十四)摩贺钵罗(二合)枳穰(二合三十五)播啰弭谛娑嚩(二合)贺(三十六)

  尔时世尊闻是说已。赞金刚手等诸菩萨言。善哉善哉。若有诵持此陀罗尼者。我及十方诸佛悉常加护。诸恶神鬼。敬之如佛。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中文发音参考:

  那摩 啦特那 达啦雅呀

  那摩 阿哩呀  哇洛卡那呀 达踏噶达呀 阿啦哈谛 三藐三布达呀

  那摩 阿哩呀 三满打 跋得啦呀

  钵地萨得哇呀  嘛哈萨得哇呀 嘛哈噶噜你噶呀

  打滴牙踏 加囊那 钵啦迪闭 阿乞(ki)夏呀郭(go)谢

  拔啦底 拔那哇底

  萨尔哇 布达 阿哇洛给(gi)谛 瑜嘎 叭哩尼涩叭逆

  嘎母避啦 度啦哇嘎喜(hi)

  底哩呀特哇 叭哩尼涩叭逆 钵地织达 三加那尼

  萨尔哇 阿毗瑟嘎 阿毗西给(gi)谛

  达尔玛 萨噶啦 三步谛 阿慕(mo)嘎 谢啦哇逆

  嘛哈三满打 跋得啦步弥 涅哩呀谛

  V呀嘎啦那 叭哩叭啦叭逆

  萨尔哇 悉达 那马思克里谛 萨尔哇 钵地萨得哇

  三加拿尼 巴噶瓦迪 布达嘛谛

  阿啦逆 嘎啦逆 阿啦那 嘎啦逆

  嘛哈 拔啦加囊 播啦弭谛 司哇哈

  (括号内请按照汉语拼音来发音,勿按英文发音)

仁王护国咒

 

 

  “仁王护国咒”全称为“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仁王护国咒由唐不空所译。

  念诵此神咒功德利益不可思议。念诵仁王护国咒可以求财、求官、求世间名利、求长寿、求国土安乐,求世间一切,而不会掉下去。

  

       仁王护国咒是什么意思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又称《仁王护国经》、《新译仁王经》、《仁王经》。二卷。唐代不空(705-774)三藏译。师为我国四大翻译家之一,密教付法第六祖,南印度师子国人,唐玄宗开元八年(720)抵洛阳。天宝五年(746)为玄宗灌顶,住净影寺。代宗时,曾于太原五台山建密教道场,展开传教活动。开元以来,所译经典有七十七部一0一卷。对确立梵语与汉字间严密的音韵对照组织的功劳甚钜。又与善无畏、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大历九年示寂,世寿七十。

  “仁王护国”,是说仁王见众生痛苦,生起怜愍的心,因此施予自在力而保护之,称为“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是六度中的一度,能使众生从苦恼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也就是借着般若法船,能护送一切众生安稳到达彼岸,恒受妙乐。因此,般若是能仁其国,能护其国的秘密要法。

  本经是以佛陀为印度波斯匿王等十六大国国王说示如何守护佛果、修持十地善行,及守护国土的因缘,而讲说受持读诵此经可息灾得福,使一切世间有情安稳康乐。与《法华经》、《金光明经》并称为护国三经。

  本经分为二卷八品。

  一、序品:是三科中的序分,说明仁王般若法会发起的因缘。

  二、观如来品:本品主旨在彰显如来的果德,使众生对福慧具足,清净庄严的佛果,生起渴仰希求的心。又本品以内空、外空、内外空,乃至佛果空等,广显般若空理。如经中说:“以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一切诸法皆空。”佛陀说诸法皆空,原是为了破除一切有执,但是又恐众生执着空见,否定一切善恶因果,因此又说:“诸有为法,法集故有,受集故有,名集故有,因集故有,果集故有,六趣故有,十地故有,佛果故有,一切皆有。”说明诸法是缘起无自性的,所以能显现如幻假有的诸法差别相。如果能从如幻假有的诸法差别相上,照见诸法毕竟空寂,说空不落断灭,谈有不执实常,“不观色如”,“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如此“无二无别,犹如虚空”,则能体见如来。

  三、菩萨行品:前品彰显如来的果德,此品明其修因。有因有果,有广大的菩萨行因,才能感得无上清净万德庄严的佛果。因此本品初以“依五忍法,以为修行”,继而将五忍法开为十四忍,说明三贤十地菩萨所修所断。

  此十四忍是趋向佛果的大道,如经中说:“此十四忍,十方世界,过去现在,一切菩萨所修所行,一切诸佛之所显示,未来诸佛菩萨亦复如是,诸佛菩萨不由此门得一切智者,无有是处。”并且以“自所行处,及佛行处”,教化一切众生;又“以幻化身,而见幻化,正住平等,无有彼此,如是观察,化利众生”,说明虽化度一切众生,而能不着能化所化之相。

  四、二谛品:本品主旨在说明二谛非一非异,二谛皆空的道理。诸佛出世,依证二谛而说法;菩萨修行,依解二谛而修行;众生流转,依迷二谛而流转。二谛,就是“寂灭胜义空”的胜义谛和“诸法因缘有”的世俗谛。诸佛说一切世间众生法,说一切出世菩萨法,都是依二谛而说。随顺世间,安立名相,意在显示最胜第一义,因此,离世俗谛无胜义谛,无胜义谛则不必安立世俗谛。如经中说:“解心见无二,求二不可得,非谓二谛一,一亦不可得。”又说:“幻化见幻化,愚夫名幻谛,幻师见幻法,谛幻悉皆无。若了如是法,即解一二义,遍于一切法,应作如是观。”所以佛及众生、染与净、一与二、烦恼与菩提、有为与无为,平等无二。

  五、护国品:前三品明内护,是护出世间法(护佛果、护十地行),此品明外护,是护有情器世间国土(护国)。《观如来品》中,波斯匿王请示佛陀护国法门,佛陀却先为波斯匿王宣说护佛果、护十地行。这是因为五趣杂居地是众生共业所招感的,因此,要护国,首先必须对三宝的不可思议功德生起信心,有了信心,自然能行善持戒,如此一来,自然可以护人护国。

  本品宣说护国的法门是应当要受持读诵讲说本经,如经中说:“一切国土,若欲乱时,有诸灾难,贼来破坏,汝等诸王应当受持读诵此般若波罗蜜多,严饰道场,置百佛像,百菩萨像,百师子座,请百法师解说此经,于诸座前然种种灯,烧种种香,散诸杂花,广大供养衣服卧具,饮食汤药,房舍床座,一切供事,每日二时讲读此经,若王、大臣、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听受读诵,如法修行,灾难即灭。”受持读诵此经,不但可以消除国难,个人厄难也可以消除,所求如意。如经中说:“一切所求,官位富饶,男女慧解,行来随意,人天果报,皆得满足,疾疫厄难,即得除愈。杻械枷锁,捡系其身,皆得解脱。破四重戒,作五逆罪,及毁诸戒,无量过咎,悉得消灭。”释提桓因退顶生王军,普明王感化斑足王,五千国王诵此经,现生获报,都是修此法门免难获益的明证。

  六、不思议品:内护修证,外护国土,都离不开般若法门。般若的甚深妙理,非口所能宣说,非心所能测度,唯佛与佛乃能知之。本品借散花之不可思议神变,而彰显其非思议可及的德用。

  又世尊为大众示现一多无碍,大小兼容,净秽不异,剎土互摄,圣凡无碍等不可思议神通,是因指见月,借事显理,是说示万法无自性的般若实相妙理。

  七、奉持品:《菩萨行品》中,详明诸位菩萨的化处及所化众生,略明菩萨的所修法及所断障。本品则略明化利众生,详明所修法和所断障。经中说,十三观门是三贤十圣的行法。修持此十三观门者,则称为十三大法师。配之于五忍,则于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各有上中下三种忍,共为十二,又加寂灭忍的下忍为十三。又修持此十三观门者为大法王,应当如佛一般而受供养。

  《护国品》中略明诸难的生起,本品则广明诸难发生的景象,以及灾难产生的原因。灾难有七种:

  日月失度难。

  星辰失度难。

  诸火焚烧难。

  时候失度难。

  大风数起难。

  天不下雨难。

  贼来侵国难。

  灾难生起的原因是:

  ?不孝顺父母

  ?不敬事师长、沙门、婆罗门。

  ?国王、大臣不行正法。

  灾难起时,诸国国王如果能供养般若正法,建立三宝,佛五方菩萨摩诃萨往护其国,令其国界,无诸灾难。

  八、嘱累品:本品是属流通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能否久住世间,化利一切众生,端赖佛弟子是否依法修持,护持弘扬。所以世尊每于法会最后,必嘱咐菩萨、比丘、及诸大众要受持读诵,为人解说,使佛法能广为流通,世代不绝,普利有情。

  不过,本经却特别咐嘱国王护持、建立,并告诫诸王有关后代破灭佛法的国王及种种因缘,令与会大众警惕。如经中说:“一切国王、王子、大臣,自恃高贵,破灭吾教,明作制法,制我弟子比丘、比丘尼不听出家,修行正道,亦复不听造佛塔像,白衣高座,比丘地立,与兵奴法,等无有异。”又说:“一切国王、四部弟子,当依十方一切诸佛,常所行道,建立流通,而恶比丘为求名利,不依我法,于国王前自说过患,作破法缘,其王不别,信受此语,横立制法,不依佛戒,当知尔时,法灭不久。”又说:“国王、大臣、四部弟子,自作破法破国因缘,身自受之,非佛法咎,天龙舍去,五浊转增,若具说者,穷劫不尽。”这是因为国王位尊势大,威权殊胜,他能运用权势护持佛法,也可以利用权势破灭佛法。护持佛法的功德无量,破灭佛法的罪过也无穷。所以在本品中,特别提出告诫。

  本经文字简约,义理丰富,空有并彰,广明护佛果及护国二护,融世间、出世间法为一体,且将般若的德用彰显无遗,是行仁王政治,守护国土的仁王不可或缺的宝典。

  因此,自古以来,中外帝王依照《仁王经》而启建仁王会,在我国以南北朝陈武帝永定三年( 559),令于大内设仁王大斋为仁王会嚆矢。此后每年举行两次法会,讲说《仁王般若经》,后主至德三年( 585),请智顗大师于太极殿主讲《仁王般若》百座。又唐太宗贞观三年(629)诏令京城僧尼,每月二十七日行道,讲诵《仁王经》,为国祈福。代宗时不空新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复数次设会讲诵,或祈雨,或祈攘敌。后代亦皆盛行不衰。日本以齐明天皇六年( 660)修仁王般若会为始,其后于天皇即位之初,于全国百处修仁王会,称为一代一度仁王会。另有每逢国家大事而举行的临时仁王会、春秋二季的仁王会及幕府仁王会等。高丽于文宗(1047-1082)以降,亦数次设立百座仁王会。

仁王护国咒

 

 

  仁王护国咒注音

  仁王护国咒语注音

  那摩 啦特那 达啦雅呀

  那摩 阿哩呀  哇洛卡那呀 达踏噶达呀 阿啦哈谛 三藐三布达呀

  那摩 阿哩呀 三满打 跋得啦呀

  钵地萨得哇呀  嘛哈萨得哇呀 嘛哈噶噜你噶呀

  打滴牙踏 加囊那 钵啦迪闭 阿乞(ki)夏呀郭(go)谢

  拔啦底 拔那哇底

  萨尔哇 布达 阿哇洛给(gi)谛 瑜嘎 叭哩尼涩叭逆

  嘎母避啦 度啦哇嘎喜(hi)

  底哩呀特哇 叭哩尼涩叭逆 钵地织达 三加那尼

  萨尔哇 阿毗瑟嘎 阿毗西给(gi)谛

  达尔玛 萨噶啦 三步谛 阿慕(mo)嘎 谢啦哇逆

  嘛哈三满打 跋得啦步弥 涅哩呀谛

  V呀嘎啦那 叭哩叭啦叭逆

  萨尔哇 悉达 那马思克里谛 萨尔哇 钵地萨得哇

  三加拿尼 巴噶瓦迪 布达嘛谛

  阿啦逆 嘎啦逆 阿啦那 嘎啦逆

  嘛哈 拔啦加囊 播啦弭谛 司哇哈

仁王护国咒

 

 

  什么是仁王护国咒

  摘自《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

  尔时金刚手菩萨摩诃萨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却住一面而白佛言。世尊我等本愿承佛神力。十方世界一切国土若有此经受持读诵解说之处。我当各与如是眷属。于一念顷即至其所。守护正法建立正法。令其国界无诸灾难。刀兵疾疫一切皆除。世尊我有陀罗尼能加持拥护。是一切佛本所修行速疾之门。若人得闻一经于耳。所有罪障悉皆消灭。况复诵习而令通利。以法威力当令国界永无众难。即于佛前异口同音说陀罗尼曰。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又称《仁王护国经》、《新译仁王经》、《仁王经》。二卷。唐代不空(705-774)三藏译。师为我国四大翻译家之一,密教付法第六祖,南印度师子国人,唐玄宗开元八年(720)抵洛阳。天宝五年(746)为玄宗灌顶,住净影寺。代宗时,曾于太原五台山建密教道场,展开传教活动。开元以来,所译经典有七十七部一0一卷。对确立梵语与汉字间严密的音韵对照组织的功劳甚钜。又与善无畏、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大历九年示寂,世寿七十。 “仁王护国”,是说仁王见众生痛苦,生起怜愍的心,因此施予自在力而保护之,称为“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是六度中的一度,能使众生从苦恼的此岸到达涅盘的彼岸,也就是借着般若法船,能护送一切众生安稳到达彼岸,恒受妙乐。因此,般若是能仁其国,能护其国的秘密要法。 本经是以佛陀为印度波斯匿王等十六大国国王说示如何守护佛果、修持十地善行,及守护国土的因缘,而讲说受持读诵此经可息灾得福,使一切世间有情安稳康乐。与《法华经》、《金光明经》并称为护国三经。 本经分为二卷八品。 一、序品:是三科中的序分,说明仁王般若法会发起的因缘。 二、观如来品:本品主旨在彰显如来的果德,使众生对福慧具足,清净庄严的佛果,生起渴仰希求的心。又本品以内空、外空、内外空,乃至佛果空等,广显般若空理。如经中说:“以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一切诸法皆空。”佛陀说诸法皆空,原是为了破除一切有执,但是又恐众生执着空见,否定一切善恶因果,因此又说:“诸有为法,法集故有,受集故有,名集故有,因集故有,果集故有,六趣故有,十地故有,佛果故有,一切皆有。”说明诸法是缘起无自性的,所以能显现如幻假有的诸法差别相。如果能从如幻假有的诸法差别相上,照见诸法毕竟空寂,说空不落断灭,谈有不执实常,“不观色如”,“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如此“无二无别,犹如虚空”,则能体见如来。 三、菩萨行品:前品彰显如来的果德,此品明其修因。有因有果,有广大的菩萨行因,才能感得无上清净万德庄严的佛果。因此本品初以“依五忍法,以为修行”,继而将五忍法开为十四忍,说明三贤十地菩萨所修所断。 此十四忍是趋向佛果的大道,如经中说:“此十四忍,十方世界,过去现在,一切菩萨所修所行,一切诸佛之所显示,未来诸佛菩萨亦复如是,诸佛菩萨不由此门得一切智者,无有是处。”并且以“自所行处,及佛行处”,教化一切众生;又“以幻化身,而见幻化,正住平等,无有彼此,如是观察,化利众生”,说明虽化度一切众生,而能不着能化所化之相。 四、二谛品:本品主旨在说明二谛非一非异,二谛皆空的道理。诸佛出世,依证二谛而说法;菩萨修行,依解二谛而修行;众生流转,依迷二谛而流转。二谛,就是“寂灭胜义空”的胜义谛和“诸法因缘有”的世俗谛。诸佛说一切世间众生法,说一切出世菩萨法,都是依二谛而说。随顺世间,安立名相,意在显示最胜第一义,因此,离世俗谛无胜义谛,无胜义谛则不必安立世俗谛。如经中说:“解心见无二,求二不可得,非谓二谛一,一亦不可得。”又说:“幻化见幻化,愚夫名幻谛,幻师见幻法,谛幻悉皆无。若了如是法,即解一二义,遍于一切法,应作如是观。”所以佛及众生、染与净、一与二、烦恼与菩提、有为与无为,平等无二。 五、护国品:前三品明内护,是护出世间法(护佛果、护十地行),此品明外护,是护有情器世间国土(护国)。《观如来品》中,波斯匿王请示佛陀护国法门,佛陀却先为波斯匿王宣说护佛果、护十地行。这是因为五趣杂居地是众生共业所招感的,因此,要护国,首先必须对三宝的不可思议功德生起信心,有了信心,自然能行善持戒,如此一来,自然可以护人护国。 本品宣说护国的法门是应当要受持读诵讲说本经,如经中说:“一切国土,若欲乱时,有诸灾难,贼来破坏,汝等诸王应当受持读诵此般若波罗蜜多,严饰道场,置百佛像,百菩萨像,百师子座,请百法师解说此经,于诸座前然种种灯,烧种种香,散诸杂花,广大供养衣服卧具,饮食汤药,房舍床座,一切供事,每日二时讲读此经,若王、大臣、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听受读诵,如法修行,灾难即灭。”受持读诵此经,不但可以消除国难,个人厄难也可以消除,所求如意。如经中说:“一切所求,官位富饶,男女慧解,行来随意,人天果报,皆得满足,疾疫厄难,即得除愈。杻械枷锁,捡系其身,皆得解脱。破四重戒,作五逆罪,及毁诸戒,无量过咎,悉得消灭。”释提桓因退顶生王军,普明王感化斑足王,五千国王诵此经,现生获报,都是修此法门免难获益的明证。 六、不思议品:内护修证,外护国土,都离不开般若法门。般若的甚深妙理,非口所能宣说,非心所能测度,唯佛与佛乃能知之。本品借散花之不可思议神变,而彰显其非思议可及的德用。 又世尊为大众示现一多无碍,大小兼容,净秽不异,刹土互摄,圣凡无碍等不可思议神通,是因指见月,借事显理,是说示万法无自性的般若实相妙理。 七、奉持品:《菩萨行品》中,详明诸位菩萨的化处及所化众生,略明菩萨的所修法及所断障。本品则略明化利众生,详明所修法和所断障。经中说,十三观门是三贤十圣的行法。修持此十三观门者,则称为十三大法师。配之于五忍,则于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各有上中下三种忍,共为十二,又加寂灭忍的下忍为十三。又修持此十三观门者为大法王,应当如佛一般而受供养。 《护国品》中略明诸难的生起,本品则广明诸难发生的景象,以及灾难产生的原因。灾难有七种: ?日月失度难。 ?星辰失度难。 ?诸火焚烧难。 ?时候失度难。 ?大风数起难。 ?天不下雨难。 ?贼来侵国难。 灾难生起的原因是: ?不孝顺父母。 ?不敬事师长、沙门、婆罗门。 ?国王、大臣不行正法。 灾难起时,诸国国王如果能供养般若正法,建立三宝,佛?五方菩萨摩诃萨往护其国,令其国界,无诸灾难。 八、嘱累品:本品是属流通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能否久住世间,化利一切众生,端赖佛弟子是否依法修持,护持弘扬。所以世尊每于法会最后,必嘱咐菩萨、比丘、及诸大众要受持读诵,为人解说,使佛法能广为流通,世代不绝,普利有情。 不过,本经却特别咐嘱国王护持、建立,并告诫诸王有关后代破灭佛法的国王及种种因缘,令与会大众警惕。如经中说:“一切国王、王子、大臣,自恃高贵,破灭吾教,明作制法,制我弟子比丘、比丘尼不听出家,修行正道,亦复不听造佛塔像,白衣高座,比丘地立,与兵奴法,等无有异。”又说:“一切国王、四部弟子,当依十方一切诸佛,常所行道,建立流通,而恶比丘为求名利,不依我法,于国王前自说过患,作破法缘,其王不别,信受此语,横立制法,不依佛戒,当知尔时,法灭不久。”又说:“国王、大臣、四部弟子,自作破法破国因缘,身自受之,非佛法咎,天龙舍去,五浊转增,若具说者,穷劫不尽。”这是因为国王位尊势大,威权殊胜,他能运用权势护持佛法,也可以利用权势破灭佛法。护持佛法的功德无量,破灭佛法的罪过也无穷。所以在本品中,特别提出告诫。 本经文字简约,义理丰富,空有并彰,广明护佛果及护国二护,融世间、出世间法为一体,且将般若的德用彰显无遗,是行仁王政治,守护国土的仁王不可或缺的宝典。 因此,自古以来,中外帝王依照《仁王经》而启建仁王会,在我国以南北朝陈武帝永定三年( 559),令于大内设仁王大斋为仁王会嚆矢。此后每年举行两次法会,讲说《仁王般若经》,后主至德三年( 585),请智顗大师于太极殿主讲《仁王般若》百座。又唐太宗贞观三年(629)诏令京城僧尼,每月二十七日行道,讲诵《仁王经》,为国祈福。代宗时不空新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复数次设会讲诵,或祈雨,或祈攘敌。后代亦皆盛行不衰。日本以齐明天皇六年( 660)修仁王般若会为始,其后于天皇即位之初,于全国百处修仁王会,称为一代一度仁王会。另有每逢国家大事而举行的临时仁王会、春秋二季的仁王会及幕府仁王会等。高丽于文宗(1047-1082)以降,亦数次设立百座仁王会。 本经传入中国,先后共有四译,即晋竺法护、姚秦鸠摩罗什、梁真谛、唐不空等译。此四种译本,晋、梁二译已经失传,仅存秦译和唐译。秦译和唐译内容相同,仅文字略异。新译本于《奉持品》中,另有密咒,这是旧译本所没有的。新旧二译,品数相同,品名略异,表列如下: 品别 唐译新本 秦译旧本 ? 序品 序品 ? 观如来品 观空品 ? 菩萨行品 菩萨教化品 ? 二谛品 二谛品 ? 护国品 护国品 ? 不思议品 散华品 ? 奉持品 受持品 ? 嘱累品 嘱累品 本经今收录于《高丽藏》第三十七册、《碛砂藏》第三十四册、《龙藏》第五十九册、《卍正藏》第二十八册、《大正藏》第八册。 另有注疏如次: 不空译本的注疏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 七卷 唐良贲着 ?仁王经疏法衡钞 六卷 唐遇荣集 ?仁王经疏 四卷 宋净源着 ?仁王经科疏 五卷 明真贵着 罗什译本的注疏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 五卷 隋智顗说、灌顶记 ?仁王般若经疏 六卷 隋吉藏着 ?仁王经疏 六卷 唐圆测着 ?仁王经疏神宝记 四卷 宋善月着 ?仁王经合疏 三卷 清道霈着 ?试述主政者如何护国? ?试述读诵本经的利益。 ?试述三贤十地菩萨如何修行? ?佛陀何以将本经特别咐嘱国王、大臣? ?本经对后世的影响。

仁王护国咒

 

 

  仁王护国咒感应

  佛言此陀罗尼印有四种名,一名「般若无尽藏」、二名「般若眼」、三名「般若根本」、四名「金刚般若心」。

  此陀罗尼印有大功德。若能至心如法受持。随诵一遍出生一万八千修多罗藏。又彼一一修多罗中。各各出生二万五千修多罗藏。又彼一一修多罗中。出生百万修多罗藏。又彼一一修多罗藏中。出生无量

  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修多罗藏。如是乃至展转。出世无量无尽修多罗藏。所出经题名句义味。各各不同而不重出。如是念念出生无尽。是故名为无尽藏陀罗尼印。此陀罗尼印。即是十方三世诸佛宗祖

  。亦是十方三世诸佛无尽法藏。一切般若波罗蜜母。过现未来诸佛菩萨常所供养恭敬赞叹。

  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以至诚心书写读诵,如说修行。是人所有百千万亿恒河沙劫生死重罪。于须臾顷悉灭无余。此陀罗尼印所有功德。我若住于百千万亿阿僧祇劫。叹犹不尽。何况余人叹之能尽。若欲

  修行般若法者。一食斋戒香汤洗浴。着新净衣入于道场。要当先诵此陀罗尼并作此印满百万遍然后修行余般若法决定成就。是故名为般若根本。此陀罗尼印。悉能照了一切般若波罗蜜法。故名般若波罗

  蜜眼。此陀罗尼印

仁王护国咒

 

 

  仁王护国咒的功德利益

  此具无上大加持净业灭罪见、触即解脱“白莲花顶髻无垢密咒”,是以古梵文书写出自《不空绢索观音密续》及《建屋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八百万亿。学无学皆阿罗汉。有为功德无为功德。无学十智。有学八智。有学六智。三根十六心行。法假虚实观。受假虚实观。名假虚实观。三空观门。四谛十二缘。无量功德皆成就。复有八百万亿大仙缘觉。非断非常。四谛十二缘皆成就。复有九百万亿菩萨摩诃萨。皆阿罗汉实智功德。方便智功德。行独大乘。四眼五通三达十力。四无量心。四辩四摄。金刚灭定。一切功德皆成就。复有千万亿五戒贤者。皆行阿罗汉十地回向五分法身具足。无量功德皆成就。复有十千五戒清信女。皆行阿罗汉十地皆成就。始生功德住生功德终生功德。三十生功德皆成就。复有十亿七贤居士。德行具足。二十二品。十一切入。八除入。八解脱。三慧。十六谛。四谛。四三二一品。观得九十忍一切功德皆成就。复有万万亿九梵。三净三光三梵。五喜乐天。天定功德。定味常乐神通十八生处功德皆成就。复有亿亿六欲诸天子。十善果报神通功德皆成就。复有十六大国王。各各有一万二万乃至十万眷属。五戒十善三归功德清信行具足。复有五道一切众生。复有他方不可量众。复有变十方净土现百亿高座。化百亿须弥宝华。各各坐前华上。复有无量化佛。有无量菩萨比丘八部大众。各各坐宝莲华。华上皆有无量国土。一一国土佛及大众如今无异。一一国土中一一佛及大众。各各说般若波罗蜜。他方大众及化众。此三界中大众十二大众。皆来集会坐九劫莲华座。其会方广九百五十里大众佥然而坐。尔时十号三明大灭谛金刚智释迦牟尼佛。初年月八日方坐十地。入大寂室三昧思缘放大光明照三界中。复于顶上出千宝莲华。其华上至非想非非想天。光亦复尔。乃至他方恒河沙诸佛国土。时无色界雨无量变大香华香如车轮华。如须弥山王。如云而下。十八梵天王雨百变异色华。六欲诸天雨无量色华。其佛座前自然生九百万亿劫(丹本作级)华。上至非想非非想天。是时世界其地六种震动尔时诸大众俱共佥然生疑。各相谓言。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五眼法身大觉世尊。前已为我等大众。二十九年说摩诃般若波罗蜜。金刚般若波罗蜜。天王问般若波罗蜜。光赞般若波罗蜜。今日如来放大光明斯作何事。时十六大国王中。舍卫国主波斯匿王名曰月光。德行十地。六度三十七品。四不坏净。行摩诃衍化。次第问居士宝盖法净名等八百人。复问须菩提舍利弗等五千人。复问弥勒师子吼等十千人。无能答者时波斯匿王即以神力作八万种音乐。十八梵六欲诸天亦作八万种音乐。声动三千乃至十方恒河沙佛土。有缘斯现。彼他方佛国中南方法才菩萨共五百万亿大众俱来入此大会。东方宝柱菩萨共九百万亿大众俱来入此大会。北方虚空性菩萨共百千万亿大众俱来入此大会。西方善住菩萨共十恒河沙大众俱来入此大会。六方亦复如是。作乐亦然。亦复共作无量音乐觉悟如来。佛即知时得众生根。即从定起方坐莲华师子座上如金刚山王。大众欢喜。各各现无量神通。地及虚空大众而住... 。

  此咒仁王护国咒的功德利益:

  如仅凝视即能获得无量之加持。若将此咒高悬于门槛之上,或行人所经之高处,凡于此咒下经过一次者,即得无上威神加持,三业渐证清无垢,灭除百千万劫重罪。

。悉能摧灭一切障碍。悉能住持一切诸佛菩萨功德。故名「金刚般若心」也。

仁王护国咒

 

 

  仁王护国咒的功德利益

  此具无上大加持净业灭罪见、触即解脱“白莲花顶髻无垢密咒”,是以古梵文书写出自《不空绢索观音密续》及《建屋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八百万亿。学无学皆阿罗汉。有为功德无为功德。无学十智。有学八智。有学六智。三根十六心行。法假虚实观。受假虚实观。名假虚实观。三空观门。四谛十二缘。无量功德皆成就。复有八百万亿大仙缘觉。非断非常。四谛十二缘皆成就。复有九百万亿菩萨摩诃萨。皆阿罗汉实智功德。方便智功德。行独大乘。四眼五通三达十力。四无量心。四辩四摄。金刚灭定。一切功德皆成就。复有千万亿五戒贤者。皆行阿罗汉十地回向五分法身具足。无量功德皆成就。复有十千五戒清信女。皆行阿罗汉十地皆成就。始生功德住生功德终生功德。三十生功德皆成就。复有十亿七贤居士。德行具足。二十二品。十一切入。八除入。八解脱。三慧。十六谛。四谛。四三二一品。观得九十忍一切功德皆成就。复有万万亿九梵。三净三光三梵。五喜乐天。天定功德。定味常乐神通十八生处功德皆成就。复有亿亿六欲诸天子。十善果报神通功德皆成就。复有十六大国王。各各有一万二万乃至十万眷属。五戒十善三归功德清信行具足。复有五道一切众生。复有他方不可量众。复有变十方净土现百亿高座。化百亿须弥宝华。各各坐前华上。复有无量化佛。有无量菩萨比丘八部大众。各各坐宝莲华。华上皆有无量国土。一一国土佛及大众如今无异。一一国土中一一佛及大众。各各说般若波罗蜜。他方大众及化众。此三界中大众十二大众。皆来集会坐九劫莲华座。其会方广九百五十里大众佥然而坐。尔时十号三明大灭谛金刚智释迦牟尼佛。初年月八日方坐十地。入大寂室三昧思缘放大光明照三界中。复于顶上出千宝莲华。其华上至非想非非想天。光亦复尔。乃至他方恒河沙诸佛国土。时无色界雨无量变大香华香如车轮华。如须弥山王。如云而下。十八梵天王雨百变异色华。六欲诸天雨无量色华。其佛座前自然生九百万亿劫(丹本作级)华。上至非想非非想天。是时世界其地六种震动尔时诸大众俱共佥然生疑。各相谓言。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五眼法身大觉世尊。前已为我等大众。二十九年说摩诃般若波罗蜜。金刚般若波罗蜜。天王问般若波罗蜜。光赞般若波罗蜜。今日如来放大光明斯作何事。时十六大国王中。舍卫国主波斯匿王名曰月光。德行十地。六度三十七品。四不坏净。行摩诃衍化。次第问居士宝盖法净名等八百人。复问须菩提舍利弗等五千人。复问弥勒师子吼等十千人。无能答者时波斯匿王即以神力作八万种音乐。十八梵六欲诸天亦作八万种音乐。声动三千乃至十方恒河沙佛土。有缘斯现。彼他方佛国中南方法才菩萨共五百万亿大众俱来入此大会。东方宝柱菩萨共九百万亿大众俱来入此大会。北方虚空性菩萨共百千万亿大众俱来入此大会。西方善住菩萨共十恒河沙大众俱来入此大会。六方亦复如是。作乐亦然。亦复共作无量音乐觉悟如来。佛即知时得众生根。即从定起方坐莲华师子座上如金刚山王。大众欢喜。各各现无量神通。地及虚空大众而住... 。

  此咒仁王护国咒的功德利益:

  如仅凝视即能获得无量之加持。若将此咒高悬于门槛之上,或行人所经之高处,凡于此咒下经过一次者,即得无上威神加持,三业渐证清无垢,灭除百千万劫重罪。

仁王护国咒

 

 

  仁王护国咒的修学方法

  仁王护国咒:

  仁为美德之称,王是自在之义。施行仁政,恩惠黎民,统御四方,而得自在,故称仁王。

  护者护持,国是国土。由仁王修德行仁,化被万民,国土安稳。则仁王为能护,国土是所护,此第二重能所也。

  若以仁王望般若,则般若为能护,而仁王国土,皆所护耳。由王受持般若大法,则法力加被,能令王身安隐,国界太平,此第三重能所也。

  若以般若望仁王,则仁王为能护,而般若国土,皆所护耳。由王宏护般若大法,则法力普及,能令人民信仰,国土安宁,此第四重能所也。

  国若不护,则国危,总论仁王般若皆能护,国土为所护。护国之法,应以宏法化民,为先务之急,此第五重能所也。

  般若是梵语,乃五种不翻中,尊重不翻。如‘大智度论’第七十卷,解般若不可称,般若是实相,甚深极重;智慧二字,尚未足以尽其义,是故不可称。故诸经论中,皆仍存梵语不翻也。

  若欲翻之,当翻妙智,或翻净慧,是无漏法故。智慧通于世间法,以世间智慧,虽能发明科学,种种技术,令物质文明,日形进步,而不能挽救人心,创造世界之和平,何况能度众生,出离生死之苦厄也。

  ‘成实论’释云:真慧名智,即慧是智也。‘净名经’云: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业。释云:智是有,慧是空。有智故不住空,有慧故不住有。余云:般若,当翻妙智,或净慧者,亦即此义。妙则空有双离,净则无所住著。离相无住,是真般若。

  修学方法:

  又般若为五度之先导。由有般若智照,能离愚痴;以无痴故,能行布施,而度悭贪;能持净戒,而度诸恶;能修忍辱,而度嗔恨;能勤精进,而度懈怠;能修禅定,而度散乱。果能以般若之法而化民,则民修六度,国集千祥,而国不求护而自护矣。

  波罗密者注梵语波罗,译云彼岸,密名为到。生死是此岸,烦恼是中流,涅槃是彼岸。须以六度为船筏,方能得离此岸而到彼岸也。

  又能修般若,真智现前,了知生死即是涅槃,烦恼即是菩提,凡夫即是诸佛。自可不离此岸,诞登彼岸矣。

  大地众生,悉具如来智慧,只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是知众生之欲到彼岸,证涅槃者,但离妄想可也。离妄法门,经论所言,无量无数;然其最殊胜者,则莫如‘般若’。六祖云: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诚笃论也。盖般若观照,能见诸法皆空。诸法空,则妄想自无生处,而无生法忍现前矣。观照之法,‘仁王护国般若经’,著有明训:一则曰不观色如,再则曰修无修为修,即全经之扼要语。夫不观色者,不观有也;不观如者,不观空也。凡夫著有,二乘著空,悉皆不观,则不著二边,契乎中道。契乎中道,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以名之,名之曰修无修为修。果能如是,是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乃至一切法亦不受。持修至此,则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到彼岸而证涅槃矣。‘四十二章经’曰: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亦此旨也。惟‘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经’言之最详。

  圆瑛法师,具大智慧,复发宏法之菩提心。今年秋,莅讲此经于南京毗卢寺,不依文字,不离文字,上合佛旨,下契生机。讲演之余,复编成讲义,以示后之学者。余幸侧法筵,获餐道味,得未曾有。故略叙缘由,藉申赞叹。

仁王护国咒

 

 

  仁王护国经

  仁王护国经的全名是《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汉译四种,首译为竺法护,译于西晋秦始三年(267),名《仁王般若经》。次译为鸠摩罗什,译于姚秦弘始三年(401),名《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三译是真谛法师,译于萧梁承圣三年(554),名《仁王般若经》。第四译是不空,译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名《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现流行的经本是姚秦之时鸠摩罗什大师所译。

  释尊住世时,拘萨罗国(都舍卫城,故又名舍卫国)国主波斯匿王等十六大国国王,为了护国,祈求人民安乐,咸来耆阇崛山,请佛演说护国因缘。是时十?河沙数大众俱来入此大会,听佛说法。此即《仁王护国经》之由来。

  全经共分八品。第一品为序分,是绪论。中间六品为正宗分,是全经主体部份,是正论。最后一品为流通分,即结论。中间六品全是说的护国之道。

  护国之道,分为内护与外护。故第二品(观空品)到第四品(二谛品),这三品说内护;第五品(护国品)到第七品(奉持品),这三品说外护。就佛与众生来说,诸佛为内,众生为外,就众生来说,身心为内,身心之外的国土环境为外。所谓护国,就是营造一个美好清净的社会环境,亦即众生赖以生活的外在境界。外境的美好,在于先从自心清净做起。自心不净,人所生活的环境当然不能清净。所以经中深刻阐扬先护内在身心而后护外在国土环境的深刻道理。

  有些人以为诵读《仁王经》,只在消除外在祸患灾难,只要消灾免难,自然国泰民安,天下稳定。我说这是一种误解,也偏离了经义。经中明明告诉我们:护国是外护,护心是内护,要护国,首先要护自己的身心。护持自心,清净不染,才能谈到改善人与人的关系,改善人与社会的关系,改善人的外在环境,才能真正消除外在的一切灾难痛苦。所以,根本在改善自心。改善自心的根本途径在启发心智,增长智慧,走出迷误,破除妄执。所以佛在仁王经中反复讲说护国先要护心,护心先在体悟般若智慧。

  般若思想是中国佛教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仁王护国般若经》由经名即可知,本经属般若经系的圣典之一。般若(prajna)是梵语,翻为中文,即“妙智慧”之义。这一智慧,非凡夫所能知,是佛陀菩提树下进入禅定,证悟而得。它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理: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切事物,一切现象,一切遭遇,一切存在,皆依一定的条件及其相互关系而生,也依一定的条件和关系而变而灭。这一过程的一切现象,或曰宇宙万有的现象,佛家用一个名词来称呼它,叫“法相”,而“法相”可以表现为种种不同的各别各异的现象,但其本体,即各种现象、宇宙万有的本体,佛家又用一个词来称呼它,叫“法性”。这个“法性”是万事万物万象的共性。这个共性是甚么呢?本经《观空品》中说:“以诸法性,悉皆空故。”这个共性(法性)就是“空”,所以“般若性空”,性空,便是般若思想的核心。

  现象皆有,共性为空。般若在解析这个“空”义时,有三个重要的内涵:一、诸法无永?性。世界上没有永?不变的事物。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坏空,生有新陈代谢,法有生住异灭,一切都在变化不居之中。变化发展是动态的,就是“行”,所以又叫“诸行无常”。无常就是不能?久,不能永?,无永?就是空。二、诸法无独立性。任何事物的存在,任何现象的出现,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由各种条件(因缘)的和合而生的。失去了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单独存在。“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没有父母,哪有儿女?没有父母子女,哪有家庭?事物不可能孤立存在,亦不可能独自产生。事必有因,世界上没有无因之果。前述无永?性,当然因缘(条件、关系)也无永?,缘聚缘散,刹那生灭,所以因条件而生、因相互关连而有的“有”是假有,是暂有,无独存性,无自主性,所以又叫“诸法无我”。无独立的存在,无独存的自主,故谓“无我”。无我即空。三、诸法无真实性。一切不能永?,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常不变的主体在哪里?一切都因条件的支配而生,一切都由因缘的聚合而存在,既非自有,亦非自成,无自主(我)可言,无自性可得,那么“真”在何处?世人把假有视为“真”,只是一种错觉。视无常为常,视无我为有我,错把假相作真实,这就是最大的迷误。了中法师说得好:“有人认为科学的认识是真实的,其实,科学的知识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也就是说科学是不断地修正过去认识上的错误,所以才成其为科学,所以世间的知识永久是今是昨非,哪有固定不变的真实性可说?”本经《观空品》中云:“若著名相,分别诸法,六趣四生,三乘行果,即是不见诸法实性。”六趣四生,是世间法,三乘行果,是出世间法,都是执相分别,是从名相上分别而不见诸法实性。诸法本无实性,所以说诸法实性(共性)即是空。

  世间诸法--一切现象,一切事物,一切过程,一切的一切,无永?性可得,无独存性可得,无真实性可得,这就是般若性空,就是般若智慧。这就可见般若思想对宇宙万有的思考多么深入,多么透彻;对人生整体的体会多么深刻,多么明亮。

  我们学佛,我们诵经,我们修行,我们祈愿,不就是为了获取这一甚深般若智慧么?获取般若智慧,就是悟空。能够悟空,就能帮助我们破除世俗的偏执,帮助我们走出人生许多的迷茫、困惑,或曰误区。人世间的痛苦,不外乎两类:内苦外苦。内苦,来自自身自心,所谓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皆是内苦;饥谨、战乱、水灾、火劫、地震、寒泠、恐怖袭击、天灾人祸,皆是外苦。不论内苦外苦,其根源皆在人类自身。时至今日,科学技术愈发展,物质生活愈发达,市场经济愈繁荣,而人的精神世界却远远没有跟上,信仰危机日益突出,人生迷茫日渐增多,人与人之间的疏离、隔膜、争斗、残忍则愈演愈烈,社会悲剧无日无之,打开每日报纸,自残残人,自害害众,触目惊心。贪嗔痴慢,陷于迷误,苦难丛生,何日解脱?自心不护,谈何护国?

  《仁王经》告诉我们:十六大国的国王,志在护国,只有护国,人民才能安乐。而佛教的护国之道,是在一切人自护其心,护心就靠获得般若智慧,体悟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都是各种关系、各种条件的相助相成,彼此在相助相成下才能生活,才能减少灾害和痛苦。既然需要大家相助相成的缘才能生活,怎能够去谋害、算计、损人、伤天害理呢?损人、害人、伤天害理,到头来只能是伤害自身,所以护国之道首在护心,护心之本,在体悟般若智慧。以般若智慧,度脱苦难,到达自在解脱的彼岸。成就般若波罗蜜多,这是《仁王护国经》的主旨,也就是般若智慧为护国的解脱法门。

  《仁王经》依般若胜义启示我们:因缘生灭,即是因果。只有深信深明因果关系,才能走向正道,建立生命的价值。导人种善因得善果,这就是功德;启人除恶因,免恶果,这就是功德;忏悔共业,大家弃恶修善,出迷入悟,这就是功德;大家都来参加仁王护国祈福法会,为了国泰民安,社会祥和,全港繁荣,有一颗善心,共发菩提愿,这就是功德;诵读经文,行解相应,依教奉行,受持不失,这就是功德。所以经中说:“般若波罗蜜多能生一切诸佛法,一切菩萨解脱法,一切国主无上法,一切有情出离法”。这就是护国、护众生的最胜功德。

  本经不仅开示了护国之道,护国之法,而且也开示了启建仁王法会的方法,即众人诵经功德最大,但诵经必须如法虔修:严饰道场,令生敬信;四事供养,安心讽诵;行事如仪,观想祷念。观照般若,成就圆满功德。

  中国自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公元559年),即开始设立仁王护国法会,专诵《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以祈消灾除难,国泰民安。今次香港佛教联合会应十方善信之请,会同本港各界诸上善人,于二零零三年元旦共同启建万人祈福法会。是日,香港大球场内,灯饰幡幢的壮观,庄严隆重的行仪,觉光长老、本焕长老、永惺长老率诸山大德主法,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中央驻港联络办主任高祀仁、律政司司长梁爱诗、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保安局局长叶刘淑仪,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大会赞助人杨钊大居士、郭鹤年先生等嘉宾莅临主礼,上香。法师们清亮高亢的梵呗,犍槌的和谐,五万信众虔诚礼敬,同声诵念,都是无比的护国功德。藉事显理,化导众生,为生者祈福,为亡者超度,为造诸恶业者洗净过失,为善信植福增慧,共达护国弘愿。我们感谢社会各界人士对香港繁荣安定的深度关切,感谢所有参加祈福法会的各界人士,参与胜会,即是无尚功德。恭诵《仁王护国》圣典,虔修斋供,因缘殊胜,以此法会功德,必将消诸罪愆,解诸冤结。福因修积而得,障以忏悔而除。必将带给大家身心安乐,社会祥和。我们祝愿:焚香礼佛送旧岁,仁王护国迎新年。一瓣龙涎薰法界,全港迎福乐清平。

我要评论(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请点击注册新用户!
  • 评论内容: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x

填写举报信息

提示: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