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1 > 公司动态 > 佛欢喜日

公司动态

佛欢喜日

2013-07-31

佛欢喜日

天一佛阁

佛欢喜日,农历七月十五日。自农历四月十六日至农历七月十五日为僧众夏安居,安居首日称为结夏,圆满结束日称为解夏,此日亦称作“佛欢喜日”。因古来结夏安居圆满,僧众九旬精进行道,多有成道证果者,故为诸佛欢喜之日。对僧众而言,此日又名“僧自恣日”,即是大众反省安居期间之过失,宣罪忏悔。

 

天一佛阁佛欢喜的原因

  佛欢喜日

  佛出世间以利生为本怀,凡有所作,皆想带给众生安乐,拔除众生痛苦,所以,若见众生,舍恶向善,转迷成悟,返妄归真,离苦得乐即畅佛出世本怀故佛欢喜。

  七月十五在佛学里叫做“僧自恣日”又叫做“佛欢喜日”。什么是自恣呢?这要从孝经即《盂兰盆经》说起。

  “盂兰盆经”三个字汉语的意思是“救倒悬”。以为三恶道的痛苦实在是无法解说,只好借“倒悬”来比喻。“倒悬”就是头朝下,脚向上倒挂起来。其实三恶道的苦比这还要苦!但是,这种苦有什么办法救呢?所以佛说“盂兰盆”法。这个“盆”字就是我们常说的盛饮食的器皿。一切碗钵都叫“盆”。但是,这个食具就能救倒悬吗?不能!必须用百味五果种种放在盆中,以此来供养经过了“休夏自恣”具清净的十方僧众,为什么要供养僧众呢?因为这些僧众经过三个月的“结夏”,在“结夏”中有的在山涧修禅定,有的得四道果,有的在树下经行,有的得六通自在,还有证到了十地菩萨暂时在大众中现比丘象。他们来自十方云集一处,互相检查,看在这期间是不是戒律精严。有的丝毫无犯,具清净戒,有的犯了戒当众忏悔,也有的虽然犯戒,但自己不知道,这就要自愿的任恣别人检举揭发,所以叫“自恣”。经过“自恣”以后,自己承认犯戒,按律当众忏悔,忏悔以后,才得清净!

  因此,七月十五叫做“僧自恣日”又叫“佛欢喜日”因为众僧经过“结夏”,又经过“自恣”,得道的得道,忏悔的忏悔,都具清净戒,所以佛很欢喜。

  七月十五为佛欢喜日。又称斋僧日。斋供僧人的专门日子。是日,在家居士以清净食物供养出家师父,会有不可思议功德。一年一次,万勿错过!一个馒头,一碗稀饭,一个梨子,乃至山坡上野生的一个地瓜……以至诚心供僧,获无量福报。

天一佛阁意义

  自恣法後,能令佛欢喜有三义:

  1. 十方诸佛因见僧众能安居精进修行圆满,故生欢喜

  2. 解夏自恣法後,僧众能自我反省检讨,及大众互相检举,使於九十日中有犯过者,均能发露忏悔回复清净故令佛欢喜。

  3. 佛闻解夏後僧众报告或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畅佛所愿,故令佛欢喜。

天一佛阁概况

  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佛欢喜日”或“僧自恣日”,是源于佛世时的印度,因为每逢夏日雨季来临,地面上有很多昆虫,要出去就会踩死很多昆虫,所以佛陀就制下一种叫“结雨安居”的制度。因此,农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这段时间,所有僧侣皆不外出拖钵,只在山林间打坐经行,专心修持。印度的天气分为热天、雨天和寒冷气候。当佛教传到中国的时候,“结雨安居”的季节刚好是中国的夏天,所以在中国就有“结夏安居”。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大众夏安居九十日清净守护、实践戒法的圆满之日。三个月的精进用功,到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所有僧众会将修行体悟向佛陀一一报告,有许多人因而证果成就佛道,诸佛菩萨见弟子道业有成,感到欣慰和欢喜,安居到此结束,所以也叫做“解夏”。因此,农历七月十五是很殊胜的日子。

  此外,农历七月十五也是一年一度的盂兰盆节。此法会以大目犍连尊者度母因缘为缘起,为解一切众生之倒悬,度脱无始以来的亡灵有情、父母师生,令其得以福资增长、善根增长、法缘增长,乃至成就菩提。目犍连尊者曾经为了救度母亲而于此日斋僧,沿传至今,每到农历七月十五日,佛弟子恪遵佛制,举办盂兰盆法会,打斋供僧,以此功德回向现世父母消灾延寿,七世父母得以脱离恶道。佛教界更将此日订为“僧宝节”,以“供僧大会”来表达对僧众的恭敬供养。

  等到七月十六日的明相一出,看得到手纹了,夏安居就圆满了,这时一切夏安居的功课、法则都可以结束了。世尊在世时,一般七月十五日晚上大家会通宵地念佛、行法,以期证果。有的人说,我不行啊,这三月九十天用功不够,我还要加一月,也就是一百二十日行法,加七月,即功德月,也就是发心不证圣果不出安居日的。因为四月为一时,称为满分修法,世尊给我们安排了一个比较宽松的修法,即一时之中拿出三分修法,余一分让我们自己选择,给我们一个“加七月”,即功德月,不给满分修持,怕有的有情不能承当满分修持,心力不足故,福德不具故,所以设一个加七月,给大家一个方便。

天一佛阁做什么?

  盂兰盆会一般都是在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元进行,时间一般为一天。其主要仪式可分为三个方面;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在这些仪式举行之前,还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首先在举行盂兰盆会前数日要建立三坛:佛坛(特称「中元坛」)、普施坛、孤魂坛。将大殿打扫乾净,准备各种供器。在坛上摆五行桌子,每行一张方桌,四张条桌。第一行方桌上供一锡钵盂饭,左右四张条桌并列十余盘果品;第二行中间供盂兰盆一座,以经彰名,表法殊胜,盂兰盆内叠放着甘美的熟蔬菜二十四色,两边的条桌上仍摆放果品;第三行中间方桌上供一大碗净水,碗内浸上几朵鲜花,两边的条桌仍然摆放果品;第四行中间方桌供一大瓶荷花,左右两边的条桌上依然摆放果品;第五行中间方桌供设香案,左右两边的条桌上搁放自恣僧的物品。在桌子的四边用木栅栏围住,防此食荤、酒人混入,南北两旁开小门,供参加盆会的僧侣和施主出入,在小门旁各派二人把守,犹今日之门卫,禁止闲人进入。在坛的四周贴上许多写有「此系清静供坛,恭迎三宝天神降临之所,各宣诚敬,凡饮酒契荤者莫入。」在山门上贴「盂兰盆胜会」的匾额。上述为建坛的仪式。

  早粥后,知客鸣大钟三下,禅堂用三板止静,这时所有参加胜会的僧人和施主搭衣持具进入坛内。二行者拿着引路旗,二悦众鸣引磬,首领执事八人执小旗,到方丈处分成两班,对面立定,鸣引磬四下,住持出来,不拜,二个引道旗的在小前,引磬在和尚前,一侍者执手炉,一侍者捧香碟,随住持后引道旗入坛,在坛的两角站定,住持到香案前拈香,维那举赞,众人唱和。这样盆会就正式开始了。

  首先是净坛绕经,即绕诵盂兰盆经。先由住持绕坛,诵经,曰:「目连启教,世尊宣扬,钵利罗饭利存亡,脱苦往天堂,妙乐无疆,孝行永流芳。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如此反覆三遍后,住持接手炉,问讯,侍者云::「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说三遍后,维那持净水杯,念净坛偈:「菩萨柳头甘露水,能令一滴遍十方,腥坛秽垢尽蠲除,加持坛场悉清净。教有密言谨当持诵。」这时四悦众在旁边的四桌旁,合掌高声同诵,引道旗到大殿台下,对面而立,小旗前行,和尚随后,侍者捧着香碟随行,班首随后,大众各执事按着次序而行,从大坛的右边绕上殿,从佛的右边绕而下,持咒洒净一匝,不止步,即诵佛说盂兰盆经。诵此三遍,绕坛诵经即停止,这时前来集会的僧众依照课诵的位置排好,住持到香案前,从侍者手中接手炉,大众跪下,合掌,住持合掌,念祝词:「我等同孝志,修行净土因,忏除三障罪,报答二亲恩,存者获福寿,亡者得超升,同生安养国,度尽众冤亲。」祝词完毕,僧众一齐起立,都合掌,维那举,「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十二拜;「南无文殊师利菩萨」三拜;「南无弥勒菩萨」三拜;「南无十方诸佛」三拜;「南无十方菩萨」三拜;「南无兰盆启教大目犍连尊者」三拜。跪拜完毕后,各自退回本处,收衣抽解饮茶用点。

  饭茶用点完毕,稍过一会,只听得三下鸣钟之声,僧众都入坛礼佛三拜,住持拈香,维那举献供赞,众僧齐唱道:「兰盆会启,普度门开,恭迎三宝降临来,一一坐花台。唯愿慈哀,受我妙香斋。南无斋供养菩萨摩诃萨。」如此开始了「上兰盆供」的仪式。

  这样开始后,经过反覆念诵,说明盆供的目的,表白心迹,并伴随着各种礼佛跪拜姿式,最后念「以此兰盆供善根,报答父母劬劳恩,存者福乐寿无疆,亡者离苦得超升。四生九有诸含识,八难三途苦众生,各各悔过洗瑕疵,尽蒙慈济出沉沦。」至此,「上兰盆供」仪式即告结束。

  最后是「众僧受食」仪式。上供完毕后,悦众将自恣僧物(佛教叫做「檀越所施之物」。如手巾、麻线鞋袜等类)安置在一处。这天斋堂外,铺设许多桌碗凳箸,以便客师受食,上供的普果菜,不论是来客还是本寺僧人,一律平等分配。斋堂的准备工作做好后,就开午梆,鸣大钟三下,住持搭衣持钵,先到斋堂坐下,大众搭衣持钵进斋堂坐齐,执事人先将果品分好,用完后,住持说:大众师先用供果。供果食用完毕后,才鸣云板。执事人将兰盆疏菜及供饭,匀入大众菜内。行堂将饭菜盛好后,大众举钵,先念「至当愿众生」,之后马上改念「过去父母,七世超升,现在二亲,永无病恼,自他饶益存殁沾恩,永离恶道,究竟当乐」。念完后,住持要求大家行禅定,然后受食。默坐一会后,住持宣布说:大众受食。大众吃完后,维那站起来,将自恣物,如手巾、袜底、线带之类,放在一和尚的位置前,顶礼一拜,然后再同悦众将自恣物分作两盘,东西各行,从上至下分给大众。分完后,维那与悦众即归位。结斋完毕后,僧值说:「大众所食供果及自姿物,各自藏钵,或置袖内。」大众全部起立捧钵,各自照归本处。整个分会仪式全部结束。

  这里依据的是收载在清释仪润《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卷八的《兰盆仪轨摘要》,其目的是想将奉圣贤与济饿鬼统一起来。所谓日献兰盆,恭敬三宝;夜施斛食,普济饿鬼,就是释仪润的两全之道,在这套仪轨之后,还附有兰盆会约二十一条,其中有「斯会不拘道俗,皆可入会,念佛听经,但不许年少尼女入寺,恐坏名闻故」;「此会佛教,唯供三宝,放内坛不似水陆,兼列下堂」;「凡供事但取诚敬,不必伪饰富盛,亦不得惜钱物,苟简太甚,随人贫富。诚心而行,可也。」等等。但是,对这套仪轨,各寺院遵行者不多,在民间仍多以荐亡度鬼为盂兰盆会的主要行事。

  正因如此,在民间的盂兰盆会仪式就要简单多了。其程序一般是先立三坛,到七月十五日那天一清早,由六人组成的行法僧人,在以唢呐为主的吹奏声中,开始粉墨登场。最前面的是「导师」,即仪式主持人,手持铃(铎),坛上放有如意尺(戒尺);后面五位分别手持大鼓、木鱼、引磬、铛不、铪子、小手鼓等。首行开始「演净」,即先净坛后开坛。对佛坛诵真言如《大悲咒》《十小咒》等,外加《心经》再念写在红纸上的疏文,求佛菩萨下界来指导。普施坛上供品最多,一般以读《心经》和该经后的《三真言》净坛。孤魂上设有莲位牌,多少不限,净坛后行「引魂」仪式,读写在黄纸上的疏文,引鬼魂入坛。读疏文后,诵《心经》、《往生咒》、《三真言》。最后,由主办此会的功德主在开会的布告通知「榜」上用朱笔点一下,开坛即告完毕。

  接着「拜忏」,大多依照《慈悲水忏》中所载仪礼行事。此书分三卷,一般上午读上卷,下午读中下两卷,分三次进行。在这中间还穿插着中午的上供与斋僧。

  晚上开始「普施」,其活动主要以放一台焰台为事。最后放河灯,烧法船,烧纸糊的「灵房」等,整个活动就在一片火光中结束。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鬼魂,河灯的形状一般为莲花瓣形,里面放置纸灯笼,在里面点上小蜡灯,放入缓缓留动的河水或湖水之中,一时间河中犹似繁星点点,摇曳闪烁,十分生动有趣,给整个法事留下了不尽的思念和遐想。烧法船是为了让鬼魂依此升入佛国;烧灵房则是趁地狱门开、孤魂游荡之际,把亡人在另一世界生活的住房及仆人、日用品寄送过去。

我要评论(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请点击注册新用户!
  • 评论内容: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x

填写举报信息

提示: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